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您的位置:首页蓝白新闻 > 公司新闻 >

蓝白董事长与您话新春:过年的大枣饽饽
作者:   发布日期:2023-12-28 17:03:13   查看次数:

要说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,莫过于春节。一到年关,咱胶东百姓家家户户贴春联、蒸饽饽、走亲戚、拜大年。一个年字,浓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浓浓的宗族血脉亲情。而在我的记忆中,儿时过年,最值得回味的,就是那个大枣饽饽。

六、七十年代,物质还是很匮乏的。我有两个哥哥,两个姐姐,加上父母,6个人拼命劳作一年,收入也就二三百元,父母为一家人的生活操碎了心。还在上学的我,只有地瓜丰收的时候,才显得不那么干瘦。母亲老说我是“地瓜膘”。穷归穷,但咱胶东人有句俗语,“谁家过年还不吃个饽饽糕”。日子再苦,习俗不能丢。记得小时候,到了腊八,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打扫房前屋后,蒸饽饽、蒸玉米糕、卡莲子。那时民风淳朴,制作过年的面食时,多是邻里邻居相互帮忙。

家里老屋里有个石磨,没有机械化的年代,磨面全靠它。麦子磨的第一遍,筛出来的面粉叫头麸面,是蒸饽饽最好的原料,又细又白,而且麦香味十足。揉面是个力气活,都是父亲来干,父亲揉的面,蒸出的饽饽筋道,有嚼劲。大铁锅加水,烧火,用的都是树枝干柴,火硬,饽饽才能“发”起来。烧火是我的活,大风匣子拉的呼呼作响,忍着胳膊的酸疼,看着噼啪作响的柴火,闻着从苇子编制的大笼屉里慢慢透出的香味,眼里充满了光和喜悦。开锅了,香气和蒸汽弥漫开来。等蒸汽散去,先看饽饽“笑”了几个,如果都“笑”了,蒸饽饽就算大功告成了。“笑”在饽饽上,喜在一家人的心坎里。拣饽饽时,母亲会掰上一块,塞到我嘴里,好吃,香,真香!看着我满足的样子,母亲笑的比我还开心,这个场景,我一生都不会忘记。这一锅饽饽和糕,是父母正月里招待客人的好饭,也是我们晚辈看望长辈的主要礼品。

那时过年“出门”,从初一就开始了,我记得初二是去拜望姥姥和舅,初四看望姑姑,初五看看姨,一直能走动到初十。主要礼品就是饽饽。两个大枣饽饽、四个莲子、一斤桃酥,用柳条小篓装好,盖上一条花毛巾,带着喜悦和父母的嘱托,挎着就上路了。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,全靠走,大多要走个十里八里。那时不觉得累,为啥?能去舅家、姑家吃顿好饭呗。那时,家家都穷,没人好意思全收下带去的2个饽饽,都象征性地留一个,或者给换一个。其实啊,饽饽只是一个载体,交换的是饽饽,感受的是亲情。一声过年好,一角压腰钱,桌上一个切成片的大饽饽,一小盆有肉腥的大菜,一条谁都不会动筷子的鱼,出门时一句放心吧,我回去了,这就完成了大年中的一个重要拜节活动。里面蕴含的是爱、是亲情、是寄托,是融在中国人血液中、根植在骨子里的传承。

作为土生土长的胶东人,我干了大半辈子的面食生产,尤其对饽饽有着特殊的感情。蓝白的大枣饽饽以及莲子、花卷等面食,是我对父老乡亲的殷殷心意,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,也是我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与希冀。我已经快66周岁了。我不奢望蓝白公司能发展成多大规模,但我希望蓝白一直在,三十年、一百年,一直为老百姓生产最好吃的大枣饽饽。希望那份爱、亲情和宗族的纽带,不会因为自然村落的消失而消亡。希望用一个好饽饽,承载胶东年味文化,走向全国,走向未来!

蓝白老任